论孙思邈对灸法的贡献,孙思邈提倡灸法保健防病
论孙思邈对灸法的贡献,孙思邈提倡灸法保健防病
艾灸(艾灸)的特点
艾灸(艾灸)的特点艾灸在古代叫艾灸!(爇音似爇)是用火烧治病的方法,汉代就有了。
古籍艾灸,实物艾灸,孙思邈,2021年4月4日:4867孙思邈,唐代著名医学家、道士,被后人尊为“药王”。
然而,他年轻时体弱多病。“年轻时受尽风寒,多方求医,汤药钱都用光了。”他被挥之不去的疾病毁了。
为什么生病了还能活到一百岁?
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孙思邈非常重视日常养生,尤其是艾灸的功效。
据他自己交代,经常是“艾火烧遍全身”,特别爱灸足三里。
他在《千金要方》中指出:“灸足三里,谓之‘长生穴’。
孙思邈总结的艾灸理论和艾灸方法;
1、防病,防病。
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是孙思邈的重要学术思想。孙思邈首次提出了预防疾病的保健灸法。
他说,“一种没有被医生治愈的疾病”,“一个奇迹工作者钻研萌芽。”
“凡人兀术为游官,身体常需三两灸,暂不使疮生,则疖温瘴气不能还。所以兀术练艾灸。”
在《千金要方》卷第17篇“中风”中,他提出艾灸百会、风池、大椎、肩井、曲池、卞氏和足三里来预防中风。
患病后,孙思邈主张及时治疗。“凡脚气初弱者,使之可速灸,而朱可服。艾灸后可服冯跋散,如无异样,只能速治。”
他还谆谆告诫:“此病虽轻,虽不恶,若治不当,病根不除,久而久之,必致人于死地,须慎之。”
治未病:重视早期治疗是孙思邈的重要学术思想。
卷755-79000风毒小檗的七种疗法“如果你想让人不生病,第一次感觉到,三二十岁的时候会觉得很强烈。所以,你会好起来的,永远不会复发。”
由此可见,艾灸在用于防止病情变化时,可以防止病情复发。
2.艾灸处方的编写
孙思邈的著作中除了有唐代的医家和他自己的从医经历外,还有很多失传的古代医书。
055-79000包含一千多个针灸处方,其中艾灸处方占三分之一,约400个。
755-79000载有600多条针灸处方,其中艾灸处方占9/10,约500条,可见孙思邈对艾灸的重视。
艾灸有单点和点穴处方,如“臌肾散寒,消肿止泻,舒天艾灸百强”。
又如脚气的治疗:“一灸为风,二灸为蹲兔,二灸为犊鼻,二灸为膝目,二灸为三里,二灸为上价,二灸为下价,二灸为断骨”。
组方合理,治证明确,理法有据。受到后世针灸医生的推崇。
3、加药灸
临床上艾火是主要的灸料,艾绒是主要的灸料。
可贵的是,孙思邈根据不同的疾病和证候,在艾条中加入了一定的药物,补充了单纯用艾条作为艾灸药材的不足。
比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,24卷,治瘰疬,
“取艾一生,熏黄如枣大,干漆如枣大,三味末,艾灸,三七强”。
卷24卷755-79000还首次收录了竹灸治疗疔疮的方法:
“刮竹箭,以汝为灯芯,灸二七庄上”;对于瘰疬溃烂者,将麻花、艾叶等分,使灸漏百强”。
中草药艾条是艾灸的进一步发展
藠头叶,辛、苦、温;具有理气宽胸、通阳散结的功效。
艾灸可以治疗各种疖子,加强散结消肿的作用。
隔黄土灸治发背:
“小觉镇背痒不一样,就是火冲净土,水混泥,绞成饼,厚两截,宽一寸半。
用粗艾条,放在泥上,贴在疮上,做成饼。"
在此,取土可胜水燥湿,对湿疹、白癣等湿邪引起的外科疾病有效。
艾灸透面包治邪病:
“一升面包,疮的大小。灸使其热,汁尽。”
脸,又甜又凉;具有和中、退热烦渴、增强镇静止痒功效。
附子灸治痈:
“治痈如治目,若诸药皆无效,取乌头,切如棋子,放于肿处,以唾液贴之,乃艾灸也。
让附子焦复润喉的是重灸。如果是这样的话,就使得附子内部发热。"
附子性温,性热;厚气薄味,行而不守,有温阳助胜之效;能祛寒湿,补虚火。
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抗炎、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。隔附子灸对初痈久疮无效。
用大蒜灸治疗疔疮:
“艾灸都是在脖子上,摸上去,但是如果有像瘘管、疖子一样凝固的果肉,就拿一个单头的大蒜,切掉两端注意,称一下大蒜大小。
贴在疖子上艾灸。不要把肉弄碎,只要把热量带走。七强一易蒜。每天艾灸吧。取消它。"
大蒜,温心;入脾、肺、肠、胃经;热喜散,气猛;
能疏通五脏、达窍、祛寒除湿、破冷气、健脾开胃,还有消肿散结、止痛的功效。这是一个很好的临床应用。
隔一段时间艾灸消肿散瘀;
“葶苈子二拌,一升豆豉,右二味捣碎。做好的蛋糕如上图,孔上贴一个蛋糕。
用小指那么大的艾锥,艾灸三强一易,三饼九锥,一日三次,三天一灸。"
独行菜,辛、苦、寒;它打破了停滞,打开了结。行气利水,消肿散瘀。
《孙思邈》中常用的灸法有上述几种,多为后世医家所用,有些方法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。
5.艾灸顺序
关于艾灸的顺序,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
“施灸之处,先阳后阴,字由头向左渐降,再由头向右,先上后下。”
艾灸按先上后下、先阳后阴、先左后右的顺序施灸,可诱导火由阳降阴,不会出现燥热、上火、头晕等不良反应。
临床上有时因艾灸上部穴位而出现头晕、咽干。如果此时在下方穴位施灸,可以缓解。
同时一定要结合病情来考虑,要根据病情来治疗。
气虚下陷者,艾灸宜自下而上。
比如对于脱肛,可以先艾灸加强肛门使之闭合,再用艾灸托起,效果更好。
6.艾是生的熟的。
055-79000:“艾使其熟,即使火在烧,即使病处。艾若生烧的不健康,不吃肉,艾灸太多,没用。”
055-79000:“艾叶味苦,性温,无毒,主要用于各种疾病的艾灸。”
它属于菊科,多年生草本植物,生长在全国各地,容易获得。
然而,那些生长在湖北周琦的是好的,他们被称为艾蒿。艾叶是
“解渴口干,灸胸堂五十强”。
8.针灸和医学并重。
孙思邈强调针、灸、汤并重,认为“针而不灸、灸而不针者非良医,针而不药、药而不针者尤恶医”。
“如果汤剂攻内,针灸攻外,是逃不过病魔的。才知道针灸的效果是汤剂的一半以上。”
所以孙思邈在著作中描述的很多疾病都是用针灸来治疗的。
有些病用针灸比较好,有些用艾灸,有些用药物。
有些疾病同时用针灸治疗。
“有针法者,即补泻之针法,不适针法者,直灸之”,
“皆中风,服药惠民,惟风分,皆灸三强,神乎。除了根本的火灸,靠汤药也不错。”
应根据各种疗法的特长,根据疾病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应用,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,提高疗效。
“学者必须知道针灸是一种良药”。
9.艾灸禁忌
艾灸虽然补阳,但会伤阴,所以“凡浮数新汗之脉,宜忌之”,这是寒热之忌。
“百病皆被血气所阻。没有说教,针灸开道,艾灸温补。
艾灸,好护理。冷醋滑等。一不小心就会加重病情。“避开这种兴趣。
禁用穴位:“头尾、脑户、风府、四柱孔、下关、耳中、迷脉、任莹、斗门、承气、
经区、冀中、七冲、九圩、第五会、印石、阳关、如中、泉阿西、浮图、成光、
天府、白焕舒、石门(女子忌灸),右二十四处,不灸”。
古代以直接灸为主,所以有很多禁忌。虽然《千金翼方》中有24个禁止项,但只要病情需要,临床上可以灵活应用。
10.脉诊与针灸
孙思邈主张根据脉象来决定是否针灸和如何针灸。
他说,“任何人要艾灸针,都要先把脉。”
“不针脉邪”;
“注意不要灸每一分脉搏”
“脉甚热,勿灸”;
“好的脉搏是针刺”。
“脉波动、中风、发热头痛,宜服桂枝汤、葛根汤,针刺风池穴、风府穴,灸火,擦风膏,发汗”;
“慢慢关闭脉冲。如果不想吃,这个脾胃气虚,就吃魏萍丸,补脾汤,针灸补”;
“脚脉紧,肚脐疼。你应该服用当归汤,艾灸舒天,针灸关元来弥补它”。
这种以脉诊为指导的脉诊针刺思想值得重视。
1.艾灸要权变。
孙思邈提出了艾炷大小和艾灸的生熟方法:
“头脸咽,艾灸是最要少的;手臂四肢,灸欲须小而熟,不宜多;
背腹灸特别适合被熟,腰脊柱需要生的少。"
至于熟悉程度,“一般来说,需要有意向的讨论,临时迁改要根据千变万化的情况而变化。很难做到准确。”
“凡言强数者,若丁壮有病,根深蒂固,可为当事人人数两倍;如果最小的赢了较弱的,可以减半。
疾病的严重程度仍应确定,而且不允许袖手旁观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