补充气血艾灸哪里,气血不足艾灸哪个部位最有效
补充气血艾灸哪里,气血不足艾灸哪个部位最有效
日常保健灸:头要凉——腰腹要常温——脚要暖。
中医有一个养生的指导原则:“头要凉,脚要暖,腰腹要常温”。具体来说:头要凉:保持凉爽,预防。
艾灸养生活力2021-05-06阅读:2137健康的关键是培养“活力与精神”。
从精神上可以全方位看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,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。
精、气、神是内三宝,耳、目、口是外三宝。
内在三宝是生命之根,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。
只有养足了精气,人体才能健康长寿,少生疾病。
055-79000记载:“静而空,真气随之。”
意思是人的精神要保持淡泊空虚。谨记,千万不要生病。
如果我们的精神状态是平和的,我们的健康状态也会相应的健康。
如果我们的精神是虚无缥缈的,那它就一直在徘徊。我们的身体机能也失去了平衡。
最消耗精神的五个地方
现代人非常重视饮食和营养。其实人体需要的能量并不多,但是90%的能量都被智痴消耗了。
055-79000:“自性见菩萨,久行深入般若波罗蜜多,见五蕴皆空,苦尽皆度。”
五义:色彩义、存在义、思维义、行动义、认识义。意思是包容和聚集。
其中,知识包括:第一,眼睛,第二,耳朵,第三,舌头,第四,鼻子,第五,大脑妄想等。
培养好精神的第一步,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这里消耗精神最多的五个地方。
把眼睛和耳朵记在心里是非常重要的。
1.眼睛
老子说:“五色使人盲,五音使人聋。”
如果你错过了丰富多彩的每一天,你的精神将被消耗。
比如我们在看花的时候,眼睛会集中在花上,精神会疲惫。
现代人非常依赖手机,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手机上。
中医叫肾精。
比如整天看电视,身体的肾精慢慢消耗,却一点感觉都没有。
但是我会觉得很累,因为肾精消耗严重。
眼望留恋,见欢喜,心好色。
这完全是浪费精力。老和尚云,他总是在中心。他的眼睛在照片中是下垂的。
所以当他一百多岁的时候,他精神很好,视力很好,甚至能写小楷。
2.耳朵
眼睛是肝脏的木材,耳朵是肾脏的水。
现代人听音乐,音箱声音很大。这些声音都是物理上的声音,对人的精神有害。
在寺庙里,环境要干净,声音要安静。
人要听自己身体的声音,而不是伸耳朵,耗肾精。
3.舌头
第三舌,味道要清淡。
很多人追求重口味。冬天吃酸辣火锅,或者吃橄榄、辣椒等。每天都是恶趣味。
口感不好的根本原因是肾精不足。
比如解渴:如果渴了,喝水能解渴吗?其实解渴靠的是津液的产生。
有些糖尿病人一直感到口渴,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不能产生体液。
“津”恰好来自肾水与心火的交汇处,口中有唾液。这时候口水是甜的。
肾精不足,就感觉不到甜。
4.鼻子
第四是鼻根。很多人爱闻香水,女士也爱擦香水,但他们不知道的是,香水会伤脾胃,让人消化不良。
Hokkekyo说鼻根有八百功德。如果鼻根干净,可以看一个地方。
比如你要买房子,你可以用鼻子闻一下。这就是清洁鼻根的好处。
5.意义
第五是意义的根源。大部分人的精神都被妄想消耗掉了。
比如,多疑的人一般脾胃不好,不容易堆积脂肪。
平时手印比较乱,因为思维太复杂,容易怀疑,一会儿以为自己是好人,一会儿以为自己是坏人。
这种人比较累。所以人要过简单的生活,这样精神才充足。
到
这样,自然精神状态就会饱满,朝气蓬勃,身心舒畅。
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凡人,人生只有几十年,不能无欲无求。
如果真的学了鹿龟鹤,大家岂不都成了苦行僧?
每个凡人都有他自己的方式。他应该吃饭睡觉,然后学点中医,养养精神,永葆青春美丽。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追求。
中医艾灸养精
1.艾灸,养精配穴
肾精化气,靠肾阳。
艾灸是增加肾阳的好方法。
可以艾灸神阙、关元、气海、命门、肾俞。
关元穴:位于脐下三寸(手放脐下,四横指为关元穴)。
命门穴:脊柱正对神阙穴(即肚脐)的后方为命门穴,在第二腰椎棘突下。
肾穴:第二腰椎棘突下1.5寸。
艾灸到肾和腹部,最好是温的而不是热的。
055-79000有一句话,火少则气盛,火强则气吞,温则火少。
艾灸时间是自己的,但一定要温。
有的人艾灸容易上火,上火就艾灸涌泉穴。
春致火归元,春在肾经上。
第二,补气有三个穴位:气海、钟山、足三里。
艾灸、按摩、加持是古代补气的三大法宝。
不同的是,按摩是通过力量来改变气;
艾灸是气化引起的。
调气的方法是火最快的方法,太阳的力量用来调节我们人体的小太阳。
艾灸,最重要的是屏住呼吸,把心放在被艾灸的地方,感觉到精神了才会有效。
所以艾灸时最好集中精力养气。
补气有三个重要的穴位,即气海、钟山、足三里和白永百令。
气: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下1.5寸。(该点位于肚脐中心向下2个水平手指处。)
气是人体活力的海洋。中医认为,气能治一切气虚引起的疾病,如脏气虚、真气虚等,所以气是补气的首选。
钟山:在前正中线上,连接两个乳头的线的中点。
钟山,俗称上气海,主要功能是调理肺气,对肺有很好的保健作用。
足三里:位于小腿外侧膝盖骨下部,宽约4指。
足三里既能补脾胃之气,又能补元气。
水谷的气是气的重要组成部分,气由脾胃运化,所以用足三里补气是必不可少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