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灸中脘的作用和功效,艾灸中脘的作用与功效
艾灸中脘的作用和功效,艾灸中脘的作用与功效
夏季常见脾胃病的艾灸疗法
夏天气温高,身体感觉湿热。此时气血聚集在体表,五脏六腑的血液灌注消除,就会影响胃肠道。
中脘穴胃痛:中脘穴属任脉,位于腹部正中线上,脐上4寸。
中脘穴具有和胃、益气、燥湿、和胃、降逆止呕的作用。
755-79000年:“胃胀满上腹痛,鼻闻焦臭,有碍饮食,大便困难,上腹痛占主导。”
还包含:“伤害、烦恼、愤怒累积,胜者为王。”
055-79000说“黄疽肢弱,中脘足三里。”
肚子是指肚子。肚子是指胃的中间。肚子是后天的基础。人体所有的内脏都聚集在这个位置。
中脘穴属于任脉穴,具有疏肝养胃、消食化积、和胃健脾、减毒利尿、去眼袋、美容养颜、延缓衰老的作用。
艾灸中脘穴的作用。
1.治疗胃痛
缓解胃痛、腹痛、腹胀、恶心、厌食、恶心、呕吐、消化不良、
治疗慢性胃炎、胃溃疡、黄疸、急性胃扩张等。
中医中脘穴艾灸对缓解胃痛有很好的效果,
由于中脘穴是八会穴的腑胃汇聚点,具有温中健脾、行气止痛的功效,是胃脘痛艾灸的常用穴位。
具体做法:点燃艾条一端,左手食指和中指放在艾灸点两侧,右手拿起艾条,靠近腹部中穴,
距皮肤约3厘米处,用吊法艾灸10 ~ 20分钟,局部皮肤温热发红,但无灼痛感。
2、祛风散寒
艾灸中脘有祛风散寒的作用。除了普通的温和灸,还可以试试隔姜灸。
方法是:将鲜姜切成3-4mm厚的姜片,在上面刺上许多小孔,用针孔导热。
放上适量的艾炷,点着艾灸。一般艾灸至患者感到发热,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止。
如果第一次灸的时候感觉有灼痛感,可以把姜片稍微提起来,再放回去,或者在姜片下面垫上纸进行灸。
3、调理脾胃
经常患湿疹,常年便溏的朋友,
因为脾胃运化能力差,这个时候艾灸是非常有益的。
以中脘为主时,艾灸每日一次,足三里、内关、舒威效果较好。
艾灸腹壁周围的穴位,对胃病的防治和保健也是非常有益的。
艾灸后注意胃部,会有饥饿感。记得要吃饱!只有这样,脾胃才有清除体内积滞的能量。
4、瘦身减脂
中医经络理论认为,肥胖是由于经络失控,脾、胃、肺、肝、肾功能失调所致。
艾灸中脘直接作用于胃腑,有效控制胃气血、阴阳的虚实,
具有健脾和胃、补中益气的作用,有效缓解疲劳性胃病,提高脂肪释放速度。
还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,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。
长期艾灸舒天,中脘肥胖自动脱落。
【临床应用】
常用于治疗胃炎、胃痉挛、胃溃疡、胃下垂、食物中毒、癫痫、精神病、神经衰弱等。
中医认为胃痛大致可分为外感邪气侵胃、饮食伤胃、情志失调、脾虚四种原因。
外感主要指外邪:寒、热、湿,其中寒邪
如果有肝病患者,艾薇的热量自然会“通”到肝区(这就是艾灸能治疗各种胃病、肝炎、胃癌、肝癌的原因)。
此时患者会感到异常的咽干痛,这是邪气(寒邪)逐渐发散时的必然症状。
(致病因素取在哪里,就会出现西医所谓的炎症。这时候很多中医专家会认为艾灸过了头,会马上停止治疗,使其功亏一篑),
艾灸到200-300后,胃会突然有一种凉凉的感觉在动。
“窜”的感觉会在瞬间消失,体液同时翻涌,喉咙干涩的感觉消失的无影无踪。
然后,患者会感到胃里温暖舒适,就像肚子里有热水袋一样,或者感到温水在流动,这时候就再也感觉不到疼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