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灸对高血压,中医高血压分几种类型艾灸
艾灸对高血压,中医高血压分几种类型艾灸
艾灸治疗高血压:取穴
高血压是现代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。血压的上升是波动的,与精神压力和过度劳累有关。原始期.
头晕:大多数人治疗高血压都是用药物,尤其是西药,副作用很大。
有一种简单无副作用的预防和辅助治疗方法,就是艾灸。
艾灸是一种绿色纯天然的保健疗法。下面介绍如何用艾灸治疗高血压。
艾灸不吃药,能温经通络,所以能预防和缓解高血压。
有了艾灸疗法,高血压患者可以越来越少用药,但不要突然停药。
有些高血压患者,血压控制不好甚至恶化,可能需要用两三种药物。
如果你用艾灸,发现血压逐渐恢复正常,说明艾灸很适合你,可以慢慢减少降压药的用量。
区分实证和虚证,不同高血压的早期症状以头晕、头痛为主,部分患者会伴有心悸、失眠,患者容易紧张、烦躁、乏力。
如果高血压得不到控制,将来可能会逐渐影响患者的心、脑、肾。严重者可并发高血压性心脏病、肾功能衰竭、脑血管意外等疾病。
现代中医将高血压分为虚证和实证。
治疗高血压首先要区分实证和虚证。证型不同,艾灸穴位也不同。
1.经验性高血压
这个比喻更多的是肝阳上亢。这类患者常见的症状是高血压、脸红、头痛、头晕,脾气特别急,易怒。
还有一个高血压患者,脸不是很红,超重,大便不畅,舌苔厚腻。这些症状表明病人是痰湿重的实证。
艾灸穴位
趣学:
找曲池穴的时候,手肘最好弯成直角。肘横纹外侧端有一小块高骨,称为肱骨外上髁。肘横纹外侧端与小高骨连线的中点为曲池穴。
曲池穴是一个比较好用的泻热穴位。
涌泉穴:
涌泉穴,位于脚底,是人体的最低点。艾灸涌泉穴可使阳气下行,从而缓解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头痛。
涌泉穴在足中央凹陷的上三分之一处。在涌泉穴可以用艾灸治疗高血压,也可以贴一种特效药——吴茱萸。
我们可以把吴茱萸磨成粉,然后用醋调成药饼,不要太大,然后在药饼上打几个洞。
做好药饼后,贴在涌泉穴上,再拿一根艾条在药饼上面熏。
如果不想用艾条灸,就把吴茱萸饼直接贴在脚底涌泉穴上,用胶带固定,贴一天,休息一天,再换上新的,贴5次,观察效果。如果有效,休息3天,再贴5次。
太冲穴:
位于足背侧,第一、二跖骨关节前方凹陷处。
太冲穴是肝经的原始穴位。如果要在肝阳亢盛之后,让肝火降下来,就要用肝经的太冲穴。
2.虚证高血压
这类患者有严重的眩晕症状,如行走感觉轻佻、心慌、气短、面部或下肢水肿、夜尿多、记忆力减退、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软,有时会突然昏厥。总之,虚证高血压患者体质较弱,阳气不是特别充足。
这种阳虚的高血压患者需要换一些穴位进行艾灸,一般会找一些温阳的穴位进行艾灸。
艾灸穴位
百会穴:
百会穴在头部中央,两耳尖连线的中点为百会穴。
因为百会穴在头顶
关元穴在脐下3寸,距离用手4指宽。
关元穴具有培元、固本、补下焦的作用,可用于一切因元气不足引起的疾病。
艾灸关元穴治疗高血压虚证。艾灸的方法很多,可以用艾条做温和灸。
3.痰湿型
这类高血压患者一般比较胖,可能会伴有大便不畅、咳嗽、呕吐。这类高血压患者舌苔厚腻,吃东西不太好。痰湿壅盛者,宜健脾化痰。
艾灸穴位
中脘穴:
在我们的腹部,胸骨柄下有一个小小的剑突,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“心窝”。心窝与肚脐连线的中点为中脘,在肚脐上方4寸。
风龙穴:风龙穴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,外侧踝尖以上八寸,条口穴外,距胫骨前缘两横指(中指)。
风穴的主要治疗作用是祛痰,主要用于治疗咳嗽、痰多等饮痰症。
可以用艾条在这个穴位轻轻灸一下。
艾灸丰隆可以化痰祛湿。用了之后你会发现艾灸真的很神奇。
其实中医的痰湿不仅仅是看得见的痰,还有我们体内的湿和湿,比如脂肪体中的一些多余的脂肪,中医称之为无形的痰。
无论是有形的痰还是无形的痰,都可以通过丰隆穴化解。
充分注意艾灸治疗高血压的具体方法视情况而定。比如有的高血压有明显的热的症状,阴虚有热,舌红特别多,脾气特别大。如果遇到这类患者,最好不要用艾灸。
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时,艾灸主要是引阳下行,所以要先灸涌泉,再灸太冲,最后灸曲池。
不要逆着顺序向上灸,否则会引起热向上,肝阳上亢的症状会更严重。
治疗高血压,除了艾灸,还要注意生活习惯:一定要注意饮食作息,多吃能降血压的蔬菜。高血压的部分原因是动脉硬化,所以一定要多吃能软化血管的蔬菜,如洋葱、木耳、芹菜等。
高血压患者应注意不要睡得太晚。
另外,大家一定要注意高血压的预防。如果家族中的人有高血压病史,或者发现自己某段时间血压有点高,但不能完全确诊为高血压,就要引起重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