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节气艾灸全攻略:滋阴润肺、补肺气的养生之道
秋分,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关键节点,标志着昼夜均分、寒暑交替的转折点。此时,自然界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气候由温燥转为凉燥,人体易受燥邪侵袭,出现口干咽燥、咳嗽少痰、皮肤干燥、免疫力下降等症状。中医认为,秋分养生应以“滋阴润肺、补肺气”为核心,通过艾灸温通经络、调和阴阳,可有效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,增强肺脏功能,为冬季健康打下基础。然而,艾灸并非随意施为,需结合节气特点与个人体质科学施灸。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秋分艾灸的四大关键方法,助您顺应自然,养出健康好体质。
1. 选对穴位:聚焦肺经与任脉,精准滋阴润肺
秋分艾灸的核心在于“润肺补气”,因此需重点刺激与肺脏功能密切相关的穴位。肺经为“相傅之官”,主气司呼吸,开窍于鼻;任脉为“阴脉之海”,统领一身阴液。二者配合,可实现滋阴润肺、补益肺气的双重效果。
推荐穴位:
肺俞穴(背部,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):肺之背俞穴,是肺气输注于背部的门户。艾灸肺俞可直接温补肺气,增强肺脏功能,缓解咳嗽、气喘、鼻塞等症状,尤其适合秋燥引起的干咳少痰者。
太渊穴(腕部,桡动脉搏动处):肺经原穴,掌管肺经气血运行。艾灸太渊能疏通肺经、滋阴润燥,改善咽喉干燥、声音嘶哑等问题,同时调节呼吸节奏,增强肺活量。
膻中穴(胸部,两乳头连线中点):任脉穴位,为“气会之穴”,主调畅全身气机。艾灸膻中可宽胸理气、止咳平喘,缓解秋燥引起的胸闷、气短,尤其适合情绪抑郁或易叹气者。
膏肓穴(背部,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):中医典籍称“病入膏肓则难治”,但艾灸此穴可激发人体正气,补虚益损。秋分灸膏肓能增强肺脏抵抗力,预防感冒,同时改善体虚乏力、面色苍白等气血不足症状。
操作建议:
每次选择2-3个穴位,采用温和灸法(将艾条点燃后悬于穴位上方2-3厘米处,以局部温热感为宜),每个穴位灸10-15分钟,每周2-3次。
肺俞与膏肓位于背部,需他人协助施灸;太渊与膻中可自行操作,注意保持呼吸均匀,避免烫伤皮肤。
2. 搭配食材:艾灸+食疗,内外兼修润秋燥
艾灸通过温热刺激疏通经络,而食疗则从内部滋养阴液,二者结合可事半功倍。秋分饮食应以“润燥、补肺、养阴”为原则,多选择白色食物(中医认为白色入肺),如银耳、百合、雪梨、杏仁等,同时避免辛辣、油腻食物,以防加重燥邪。
推荐食疗方:
银耳百合羹:银耳10克、百合15克、冰糖适量,加水炖煮至黏稠,每日1碗,滋阴润肺、止咳化痰。
雪梨川贝汤:雪梨1个、川贝母5克(研末),将雪梨挖心后填入川贝母,隔水蒸熟后食用,适合秋燥引起的干咳无痰者。
杏仁核桃粥:杏仁10克、核桃仁15克、大米50克,共煮成粥,每日早餐食用,可补肺益气、润肠通便。
艾灸+食疗的协同作用:
艾灸后饮用温热的食疗方,可促进药物吸收,增强润肺效果。例如,灸完肺俞穴后喝一碗银耳百合羹,能直接滋养肺阴,缓解干燥不适。
食疗需长期坚持,而艾灸可每周进行,二者交替配合,形成“温补+润养”的良性循环。
3. 时间与频率:顺应昼夜节律,科学施灸
秋分后昼短夜长,人体阳气收敛,艾灸时间与频率需根据节气特点调整,避免过度刺激导致上火或耗伤阴液。
最佳施灸时间:
上午9-11点:此时脾经当令,气血运行旺盛,艾灸可借助自然阳气升发之势,增强补益效果,尤其适合补肺气、健脾胃。
下午3-5点:膀胱经主时,此时艾灸肺俞、膏肓等背部穴位,可促进排浊通络,缓解秋燥引起的肌肉酸痛。
避免晚上施灸:秋季夜晚寒凉,艾灸后毛孔张开易受风寒侵袭,且晚上阳气内敛,过度温补可能影响睡眠。
频率控制:
初秋燥邪较轻时,可每周艾灸2次;深秋寒燥加重时,增加至每周3次,但每次总时长不超过45分钟。
体质虚弱或初次艾灸者,建议从单穴位、短时间(每个穴位5分钟)开始,逐渐适应后再延长时长。
4. 注意事项:规避禁忌,安全艾灸
艾灸虽好,但并非人人适宜。秋分艾灸需特别注意以下事项,以确保安全有效:
体质评估:
艾灸前应通过中医四诊(望闻问切)评估体质,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排除禁忌证。例如,阴虚火旺(口干、手足心热、盗汗)者慎灸;孕妇禁用腰腹部穴位;皮肤感染或过敏者避免局部施灸。
操作规范:
施灸时保持环境温暖,避免冷风直吹;艾条与皮肤保持2-3厘米距离,以局部温热但不灼痛为度。
灸后立即穿戴整齐,2小时内不宜洗澡或接触冷水,防止寒邪入侵。
异常处理:
若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晕、心慌、出汗等不适,应立即停止艾灸并平卧休息,饮用温水缓解症状。
局部皮肤出现小水泡(直径小于0.5厘米)时,无需处理,可自行吸收;若水泡较大或破溃感染,需就医处理。
特殊人群:
儿童皮肤娇嫩,艾灸时间需缩短至成人的一半;老年人阳气不足,可适当延长灸时,但需密切观察反应。
慢性病患者(如糖尿病、高血压)需在医师指导下艾灸,避免自行操作引发意外。
结语
秋分艾灸是顺应自然、调和阴阳的养生智慧,通过聚焦肺经与任脉穴位、搭配润肺食疗、科学安排时间频率,可有效滋阴润肺、补益肺气,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。然而,艾灸并非“万能药”,盲目施灸可能适得其反。
请勿盲目艾灸,艾灸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。艾灸前应通过中医四诊(望闻问切)评估体质,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排除禁忌证。施灸过程中如有身体不适请立即就医。 愿您在秋分时节,以科学艾灸为健康护航,收获一个润泽无燥的秋天!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