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阳明胃经络图走向图,足阳明胃经的位置图
足阳明胃经络图走向图,足阳明胃经的位置图
十二经脉[足太阳膀胱经]经络腧穴动态图解读
简介: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穴位。共有67个穴位,主要用于泌尿生殖系统。
十二足阳明胃经阅读:10520足阳明胃经
足阳明胃经腧穴。左右各有45个穴位,90个穴位。这里详细解释了足阳明胃经穴位的位置、功能和主治。
足阳明胃经穴位属于足阳明胃经的穴位。根据《针灸甲乙经》、《医宗金鉴》两本书记载,阳明胃经的穴位有承气、四白、高踞、臧棣、大营、颊车、下关、头尾、任莹、水土、七舍、缺盘、岐狐、苦方、吴淞、硬闯、乳中等。共45个穴位,左右各90个穴位。
根据《足阳明胃经穴国家标准部位表》,下面详细说明足阳明胃经穴位的位置、功能、主治。经络动态图解释:
承气穴
【位置】面部,瞳孔直下,当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。
主治:目赤肿痛、流泪、夜盲症、睑动(眼跳)、口眼歪斜。
【配伍】太阳用于治疗眼耳肿痛,柏杨用于治疗口眼歪斜。
【针灸】用左手拇指轻轻将眼球向上推,缓慢直刺至靠近眶缘0.5 ~ 1.5寸。不宜提拉插入,以免刺破血管造成血肿。
【注意】足阳明经、阳桥、任脉交会穴。
白雪
【位置】面部,瞳孔直下,眶下孔凹陷时。
主治:目赤、瘙痒、眨眼、眼睑动、口眼歪斜、头痛头晕。
【配伍】配合柏杨、臧棣、颊车、合谷治疗面部偏斜;存竹治眼皮动。
【针灸】不要直刺或斜刺0.3-0.5寸。
巨觉穴
【位置】面部,瞳孔直下,平鼻翼下缘,鼻唇沟外侧。
主治:口眼斜,眼睑动,鼻出血,牙痛,唇颊肿。
【配伍】用谷物治疗牙痛;同仓,颊车治口歪。
【针灸】斜刺或平刺0.3-0.5寸。
【注意】足阳明胃经遇阳桥脉穴。
苍雪
【位置】脸上,嘴角外,直上至瞳孔。
适应症:歪嘴、流涎、眼皮动。
【配伍】可用于治疗口歪、流涎。
【针灸】斜刺或平刺0.5 ~ 0.8寸。
【注意】手足阳明经与阳桥经交会穴位。
大榭
【位置】下颌角前方,咬肌附着前缘,面动脉搏动处。
主治:歪嘴、撅嘴、腮肿、牙痛。
【配伍】用颊车治牙痛。
【针灸】避开动脉,斜刺或横刺0.3-0.5寸。
脸颊点
【位置】脸颊上,下颌角前方上方约1横指(中指)处,咀嚼时咬肌凸起,压在凹陷处。
主治:嘴歪,牙痛,脸颊肿,口哑。
【配伍】治疗口眼歪斜。
【针灸】刺0.3 ~ 0.5寸直,0.5 ~ 1寸平。
下关穴
【位置】面耳前方,颧弓和下颌切迹形成的凹陷处。
主治:耳聋、耳鸣、耳痛、牙痛、撅嘴、口眼歪斜。
【配伍】与风同用,治耳疾。
【针灸】直刺0.5 ~ 1寸。
【注】足阳明、足少阳经交会穴。
头尾穴
【位置】头侧,额角在发际线以上0.5寸时,在头中线旁4.5寸。
主治:头痛、头晕、口疮、流泪、眼皮动。
【配伍】用谷物治疗头痛;强到治不了头晕。
【针灸】穿刺0.5 ~ 1寸平。
【注】(L)足阳明、足少阳经、阳萎脉的交点。
(2) 《甲乙》禁止艾灸。
任雪
[位置]在
【配伍】大椎、太冲用于治疗高血压。
【针灸】避开颈总动脉,直刺0.3-0.8寸。
【注】(L)祖阳明、祖少阳经交会。(2) 《甲乙》:禁止艾灸。
水土洞
【位置】在颈部,胸锁乳突肌前缘,人与气室连线的中点处。
主治:咽喉肿痛,咳嗽气喘。
【配伍】咳喘可用天突治疗。
【针灸】直刺0.3-0.8寸。
气穴
【位置】在颈部,锁骨内侧端上缘时,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之间。
主治:咽喉肿痛、哮喘、呃逆、胆囊、淋巴结核、强颈。
【配伍】突然加水治疗瘿瘤。
【针灸】直刺0.3-0.5寸。
【注意】此经自气舍至乳根穴,深部有大动脉、肺、肝等重要器官。不要刺得太深。
缺少盆地点
【位置】锁骨上窝正中,距前中线4寸。
主治:咳嗽、哮喘、咽喉肿痛、盆腔疼痛、淋巴结核。
【配伍】舒菲用于治疗咳嗽。
【针灸】直刺或斜刺0.3-0.5寸。
【注意事项】《图翼》:孕妇禁止打针。
胡雪
【位置】胸部,锁骨中点下缘,距前正中线4寸。
主治:咳嗽、哮喘、呃逆、胸胁胀满、胸痛。
【配伍】止咳平喘用宣肺法。
【针灸】斜刺或平刺0.5 ~ 0.8寸。
酷房
【位置】在胸部,第一肋间隙时,距前正中线4寸。
主治:咳嗽、哮喘、咳痰、脓血、胸痛。
【配伍】可与屋顶合用,治疗胸痛。
【针灸】斜刺或平刺0.5 ~ 0.8寸。
五毛穴
【位置】在胸部,第二肋间隙时,距前正中线4寸。
主治:咳嗽、哮喘、咳痰、脓血、胸痛、乳痈。
【配伍】与天宗同用,治乳痈。
【针灸】斜刺或平刺0.5 ~ 0.8寸。
硬疮穴
【位置】在胸部,第三肋间隙时,距前正中线4寸。
主治:咳嗽、哮喘、胸痛、痈肿。
【配伍】可用于治疗乳痈。
【针灸】斜刺或平刺0.5 ~ 0.8寸。
中学
【位置】在胸部,第4肋间隙时,乳头正中,距前正中线4寸。
【注意】此穴不是针灸,只是作为胸腹部穴位的定位标记。
乳根穴
【位置】在胸部,乳头直下时,乳根,第5肋间隙时,距前正中线4寸。
主治:咳嗽、哮喘、呃逆、胸痛、乳痈、乳少。
【配伍】与芍泽、钟山同用,治乳腺炎;少泽,足三里治少奶。
【针灸】斜刺或平刺0.5 ~ 0.8寸。
无力点
【位置】在上腹部,脐正中6寸时,距前中线2寸。
主治:呕吐、胃病、食欲不振、腹胀。
【配伍】中脘用于治疗胃病。
【针灸】直刺0.5-0.8寸。
承满穴
【位置】在上腹部,脐正中5寸时,距前中线2寸。
主治:胃痛、吐血、食欲不振、腹胀。
【配伍】足三里用于治疗胃痛。
【针灸】直刺0.8 ~ 1寸。
梁门洞
【位置】在上腹部,脐正中4寸时,距前中线2寸。
主治:胃痛、呕吐、食欲不振、腹胀腹泻。
【配伍】治胃痛,常用梁丘、中脘、足三里。
【针灸】直刺0.8 ~ 1.2寸。
关门学
【位置】上腹部,脐上3寸,前正中线2寸。
主治:腹胀、腹痛、肠鸣腹泻、水肿。
【配伍】足三里加水,用于治疗肠鸣性腹泻。
【针灸】直刺0.8 ~ 1.2寸。
太乙穴
【位置】上腹部,脐上2寸,前正中线2寸。
【针灸】直刺L ~ 1.5寸。
【注意事项】(l)大肠腧穴;(2) 《千金》孕妇不宜艾灸。
哀号点
【位置】下腹部,脐下1寸,前正中线2寸。
主治:腹痛、疝气、痛经。
【配伍】与子宫、三阴同用,治痛经。
【针灸】直刺L ~ L.5寸。
大学
【位置】下腹部,脐下2寸,前正中线2寸。
主治:小腹胀、小便不利、疝气、遗精、早泄。
【配伍】可与中极、低味同用,治小便不利。
【针灸】直刺L ~ 1.5寸。
水道
【位置】下腹部,脐下3寸,前正中线2寸。
主治:腹胀、排尿困难、痛经、不孕、疝气。
【配伍】与三阴交、仲基同用,治痛经、不孕。
【针灸】直刺L ~ 1.5寸。
归来
【位置】下腹部,脐下4寸,前正中线2寸。
主治:腹痛、疝气、月经不调、白带、阴道胀满。
【配伍】与大敦同用,治疝气;配合三阴交、中脊治疗月经不调。
【针灸】直刺L ~ L.5寸。
崇学
【位置】略高于腹股沟,脐下5寸,前正中线2寸。
主治:胃痛、疝气、月经不调、不孕症、阳痿、阴肿。
【配伍】气海用于治疗肠鸣腹痛。
【针灸】直刺0.5 ~ 1寸。
[注意]脉冲打孔。
关隘穴
【位置】大腿前侧,髂前上棘与髌骨基底外侧端相连时,屈髋时,会阴变平,位于缝匠肌外侧凹陷处。
主治:腰痛、膝冷、瘫痪、腹痛。
【配伍】可用于预防瘫痪。
【针灸】直刺L ~ 2寸。
浮图穴
【位置】大腿前侧,髂前上棘与髌骨基底外侧端连线在髌骨基底上方6寸时。
主治:腰痛、膝冷、下肢瘫痪、疝气、脚气。
【配伍】与椎关、阳陵泉同用,治下肢瘫痪。
【针灸】直刺L ~ 2寸。
薛
【位置】大腿前侧,髂前上棘与髌骨基底外侧端连线在髌骨基底上方3寸时。
主治:腿膝瘫痪,屈伸不利,疝气,腹胀腹痛。
【配伍】足三里、阳陵泉用于治疗腿膝瘫痪。
【针灸】直刺L ~ L.5寸。
梁丘角
【位置】屈膝,大腿前侧,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基底外侧端连线在髌骨基底上方2英寸时。
主治:膝盖肿痛、下肢瘫痪、胃痛、痈肿、血尿。
【配伍】足三里、中脘用于治疗胃痛。
【针灸】直刺L ~ 1.2寸。
【注意】足阳明经穴。
督脉穴
【位置】屈膝,在膝盖外侧凹陷处,髌骨和髌韧带处。
主治:膝关节疼痛、下肢瘫痪、屈伸不利、脚气。
【配伍】与阳陵泉、足三里同用,治膝痛。
【针灸】斜向后内刺0.5 ~ 1寸。
足三里穴
【位置】小腿前外侧,小腿鼻下3寸,距胫骨前缘一横指(中指)。
适应症:胃痛、呕吐、膈呛、腹胀、腹泻、痢疾、便秘、痈、肠痈、下肢关节痛、水肿、癫狂、脚气、浪费时间赢体重。
【配伍】中脘、梁丘治胃痛;内关治疗呕吐;气海治腹胀;将其与中药、牛奶混合,治乳房胀痛;阳陵泉挂钟治疗下肢关节痛:经常进行天灸,可以养心养性,促进健康。
【针灸】直刺1 ~ 2寸。
上巨虚穴
【位置】小腿前外侧,小腿鼻下6寸处,
【注意】小肠经下合穴。
冯雪
【位置】小腿前外侧,外侧踝尖上方8寸,切迹外,距胫骨前缘两横指(中指)。
主治:头痛、眩晕、痰多、咳嗽、呕吐、便秘、水肿、狂躁、下肢瘫痪。
【配伍】风池穴治眩晕;本品与钟山、舒菲同用,治痰多咳嗽。
【针灸】直刺L ~ 1.5寸。
【注意】足阳明经穴。
泻溪穴
【位置】足背与小腿交界处横纹中央凹陷处,拇指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。
主治:头痛、眩晕、癫狂、腹胀、便秘、下肢瘫痪。
【配伍】阳陵泉、悬钟用于治疗下肢瘫痪。
【针灸】直刺0.5 ~ 1寸。
【注】祖阳明经院行为“经”。
崇学
【位置】足背最高点,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,足背动脉搏动的地方。
主治:口眼歪斜、脸肿、牙痛、癫痫、胃病、脚软无力。
【配伍】与大椎、丰隆同用,治癫痫。
【针灸】避开动脉,直刺0.3 ~ 0.5寸。
【注】足阳明经为“原”。
山谷洞穴
【位置】足背上,第2、3跖骨关节前侧凹陷时。
适应症:面部浮肿、水肿、肚子痛、腹痛、脚背肿痛。
【配伍】凹陷谷、上星、后羿、丁谦、公孙,治面部浮肿。
【针灸】直刺0.3-0.5寸;艾灸。
【注】足阳明经标注为“输”。
内庭穴
【位置】足背是第2、3跖骨关节前的凹陷处。
主治:牙痛、咽喉肿痛、口歪、鼻衄、胃痛、腹胀、腹泻、痢疾、便秘、发热、脚背肿痛。
【配伍】用谷物治疗牙痛;仓库中用颊车治疗口歪。
【针灸】直刺或斜刺0.5-0.8寸。
【注】足阳明经滑入“兴”。
李兑穴
【位置】足第2趾外侧,距趾甲角0.1寸。
主治:鼻衄,牙痛,咽痛,腹胀,发热,多梦,癫狂。
【配伍】与内关、神门同用,治多梦。
【针灸】浅刺0.1寸。
【注】足阳明经是一个“井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