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敏灸和艾灸的区别,不属于热敏灸灸感
热敏灸和艾灸的区别,不属于热敏灸灸感
艾灸吸穴是什么?找吸点是艾灸的基本功。
吸点是什么?以下是老师对玉兰灸吸穴的解读。高级非药物治疗师——李鸿飞:顾名思义.
无为灸,如果追根溯源,要从安徽中医学院老教授周楣声说起。
周楣声老师(1917年3月至2007年6月)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师,新中国灸法的开创者和奠基人,被誉为“灸法大师”。
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艾灸,尤其是艾条挂灸。通过40多年的治疗经验,他发现:
艾灸不仅对各种寒症、血瘀、外感内伤、精神病有很好的疗效,
而且对热病也有突出疗效。针对目前只知针灸不知艾灸,热病不能用艾灸的错误观点和畸形发展,
多年来,为振兴艾灸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推广。
有一本艾灸专著《灸绳》,是学习现代艾灸疗法的最佳读本。
055-79000这本书花了40年才完成。在“重针轻灸”的大背景下,周老感到艾灸正在沉沦,对其发展忧心忡忡。除了坚持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艾灸,他还呼吁振兴艾灸。
055-79000重视艾灸感传,验证中医理论;
根据艾灸感传的症状,周老在《灸绳》中创新性地提出了“艾灸感传三期”的概念,认为艾灸感传过程有三个基本阶段:
第一阶段(定向传导期),即灸感的传导线从施灸处向患处移动。这种定向传导可以沿着特殊的途径(经络)斜着向患处推进,而远离患处的另一侧只能推进一点点,甚至一寸。
第二阶段(作用期),即艾灸感传至患部时,感并未停止,而是从患部边缘到达患部中心,然后逐渐向四周扩散,最后到达整个患部,但中心仍强;
第三阶段(下行终止和循经再传)感觉传到第三阶段有不同的情况,即下行终止或循经再传,而后者在全身的顺序、往返、旋转、再传会有所不同。艾灸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意义重大,不仅为中医基础理论提供依据,也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。
系统总结了灸感规律,提出了“灸感三阶段”。在针灸治疗体系中,“感传”被认为是针灸疗效的关键,“气要有效”为历代针灸医家所重视。
在艾灸过程中,还存在传感现象,艾灸的传感往往有各种症状,如传感先兆、自觉症状、速度、宽度、深度、传感趋势等,都可以观察和记录。
周老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,认真总结和系统梳理了艾灸感传规律。
在《灸绳》中,描述了34种艾灸感觉传递的途径和形式,如循经至病,从病入经,表里相通,会聚与重叠,吸引与接近,分流与交叉,
极大地丰富了艾灸感的临床知识。
同时,书中指出艾灸感传受生理、病理、时间、个体等条件的影响。刺激的积累、年龄和性别的差异、个体素质的差异、时间和环境的影响、病变的性质、操作的态度和信心都可以显著影响灸感传递。
后来,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陈日新教授
艾灸就是施灸的地方。热敏灸施于对艾热极度敏感的穴位,最容易刺激经气的传导,产生小刺激大反应。但传统的挂灸刺激经气传导的效率低于热敏灸。
3.艾灸量不同。
艾灸量是每次艾灸的有效剂量。艾灸剂量主要由艾灸时间决定。
在实施热敏灸疗法时,各穴位的灸治时间不是固定的,而是因病因而因人而异,是以自身热敏灸感消失为基础的灸治时间。
4.艾灸效果不一样。
热敏灸刺激经气,经气到达患病处,所以热敏灸的疗效比传统的挂灸疗法有很大提高。
尤其对以下疾病有较好疗效:支气管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功能性消化不良、功能性便秘、原发性痛经、慢性盆腔炎、阳痿、面瘫、颈椎病、腰椎间盘突出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等。
具体可以研究他的书《灸绳》。
由于这两位教授几十年的辛勤工作,上海教师王海峰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无为灸。
五味灸脱胎于热敏灸,但更强调:调理精神,使艾灸疗效更上一层楼,
而且因为简单易操作,不伤皮肤,不留疤痕,所以更受欢迎,更容易普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