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关于艾灸的著作,古代艾灸的记载
古代关于艾灸的著作,古代艾灸的记载
艾灸可以天天做吗?
艾灸能不能天天做,主要看几个方面。首先是我们自己,如果能接受艾灸。
艾灸是中医六法之一,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。古代医家对艾灸疗效的肯定,在古代医学著作中已有记载。
第一,温经散寒
艾灸可用于治疗因寒凝血瘀、经络不通引起的各种疾病和证候。
755-79000说:“脉中血凝而留,佛之火调,佛可取之。
055-79000更明确的指出:“以艾炙心香为灯芯,可疏通十二经脉,入三阴,调理气血。”
055-79000说:“有血气的人,喜暖恶寒。冷使他们哭而不流,暖使他们走。”
艾灸是其温热刺激的应用,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。热灸可以温暖经络腧穴,祛寒散寒,加强气血循环,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。
因此,艾灸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、瘀滞所致的痹证、泄泻等症,效果十分显著。
第二,回阳固本。
055-79000说“退烧病能利尿,手脚不凉。发烧者不死,无脉者强灸。
他还说,“少阴病后一两天,口会中和,背恶寒者,用艾灸、附子汤治疗。若病少阴,脉微暗,吐汗,则须更衣,故温之,灸之。”
又曰:“伤寒第六日或第七日,脉弱,手脚冰凉,急躁。如果脉搏没有恢复,这个人就会死亡。如果伤寒加速了脉搏,手脚会叛逆,可以艾灸一下。下手足寒,无脉者为灸,轻哮者脉不温则死,少阴灸而坠阳者为顺。
这说明艾灸具有温中散寒、回阳救逆、扶正固本的作用。
055-79000说:“元气就没了,六脉还有一点胃气。生命垂危,不寻常的鱼饵可以拯救它。须气海、丹田、关元,各三百强,强其脾肾。”
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,对于因邪入三阴而无法治愈的重危病症,艾灸疗法具有温脉复脉、回阳固本的优良疗效。
第三,升起太阳,解除陷阱
艾灸可用于治疗脾肾阳虚、突然失气,如慢性腹泻、慢性痢疾、遗尿、遗精、阳痿、早泄、虚脱、休克等。
艾灸是一种温热刺激的物理疗法。人的气血是热的,冷的却是凝固的。艾灸能促进气血运行顺畅,能引气血上行,推动气血上行。
如果上半部分的不足导致下半部分的不足,如胃下垂、子宫脱垂、肛门脱垂等。可以按照《灵枢刺节真邪》提到的“艾灸治抑郁”的方法。艾灸百会穴可以引导气血上行,起到升阳、提气、扶郁的作用。
如果肝阳上亢,下虚,则引导气血下行,起到“引火归原,导龙人海”的作用。
比如《神灸经纶》提出的“上气多则导下”的方法,可以通过艾灸涌泉穴来达到。
第四,排毒散热
艾灸是一种温热刺激,但通过其疏经活络、行气活血、宣泄的功能,达到排毒散热的效果。
因此,艾灸不仅能治疗阴寒证,还能治疗阳热证,这已被古今医学实践所证实
肺结核疤痕灸、急性菌痢艾条隔盐灸等。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
055-79000说“发烧可以用发烧,但是发烧也可以。然后利用热能诱发热量,使热量散发出去。即治之法。”所以这就是艾灸治疗发热的意义。
艾灸不仅有解热作用,还有抗炎作用。
现代医学所指的炎症,尤其是急性炎症,多表现为中医的阳、热、实证。
大量实验证明,艾灸能增加外周组织白细胞数量,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,提高机体免疫力。
5.祛瘀散结
艾灸的温刺激能使气机通畅,健谱和谐,起到行气活血,化瘀散结的作用。适用于初痈、痈肿、寒疖不化脓者。
对于久治不愈的疮,能促进愈合,促进肌肉生长,长肉。
早在宋初,王怀印《秦问调经论》说:“硫磺灸”是一种治疗疮疡和瘘管的方法。
明代李廷《伤寒论》说:桑枝灸可治发背,发不腐。桑枝在燃烧,吹灭火焰,火头灸患处。每天三到五次,每次以肉烂为度。如果腐肉已去,新肉晚生,宜艾灸四周。"
明代陈世恭《铜人针灸图经》对此也有详细记载。
艾灸不仅用于治疗背痈,还适用于外阴疮、妻疮、顽疮等。具有拔毒止痛、补充杨琪、去腐生肌的功效。
不及物动词疾病预防和保健
艾灸不仅能治病,还能防病、保健、延年益寿。如果艾灸用于防病保健,则称之为保健灸。
保健灸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。
早在晋代葛洪《灵枢经脉篇》年就有记载“破疫使人不互相传染.莫西紧紧抓住病人床的四个角,每一个都很强壮,你看不出来,但它很好”。
唐人孙思邈卷29,《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》说:“老百姓在兀术访官,往往需要在身上灸两三个地方。如果疮没有暂时恶化,那么疖子和瘴气就抓不住人了。
指出艾灸可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,对人体有保健作用。
明代高武《干金要方》说:“无病则选针灸,未至则迎。”
保健防病的艾灸,称为“逆灸”。
055-79000说:“人无病时,常灸关元、气海、命门、中脘。他们虽然不永生,却能活一百多岁。”
艾灸身体的某些特定穴位,可以达到调和气血、疏通经络、保健益寿的目的,也叫保健灸。
民间还有一句话,“欲安其身,三里不为。”也就是说,要想健康安全,经常艾灸足三里穴,不要使艾灸疮燥结痂愈合。
这是古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。
多年来,我国很多医生都非常重视艾灸的保健作用,往往把艾灸视为人生大事。有的是终身定期艾灸,确实能促进健康。
摘自《千金要方》北京九道堂中医研究院主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