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炙脾俞的作用,艾灸脾俞的准确位置
艾炙脾俞的作用,艾灸脾俞的准确位置
艾灸取穴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
病毒性乙型肝炎艾灸要点:肝俞、脾俞、足三里。穴位:祁门、太冲、
脾穴脾胃针灸经A、B 2021-04-24阅读:3637 1。什么是脾穴?
脾余明解:脾,脾也。余,输也。脾俞名称的意思是脾的湿热之气运化于膀胱经。
脾穴,中医针灸穴位之一,来源于《灵枢》,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穴位。
脾穴位于背部中间,是脏腑十二背俞穴之一。具有调脾气、运水谷、利湿、活血的功效。
2.取穴方法
脾穴在第11和第12节胸椎棘突间横向开1.5英寸。
简单方法:先摸肩胛骨,压平到第7胸椎。
3.特征
“脾胃,仓之官,五味出”是后天之本。
脾运化水谷,主四肢肌肉,能统血,开导口唇;
接受胃和主人水谷。
因此,他们都是仓库的官员,主宰中焦,脾,胃,十二指肠,小肠,胆囊和胰腺的消化和吸收。
所以这里说的脾,具有运化五谷之精,分布津液至全身的功能,是五脏六腑的营养之源。
在精神方面,它富含意义和智慧,所以被称为智慧胶囊。一切虚满都是脾病。
4.艾灸脾俞穴的疗效。
(1)消化系统可治疗急慢性胃炎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、胃下垂、消化不良、厌食、急慢性肠炎、痢疾、腹泻、肝炎、黄疸、肝脾肿大、胃痉挛。
(2)治疗慢性出血性疾病、贫血和子宫脱垂。
(3)治疗营养不良、水肿、四肢沉重、失眠、喘息。
(4)治疗湿疹、荨麻疹。
5.脾俞穴的穴位配伍
用足三里:用于腹部水肿和便秘。
配章门:为鱼目配穴,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,主治胃痛、腹胀。
配舒歌、大椎:具有健脾和血、清热止血之功,主要用于吐血、便血。
配足三里、三阴交:具有清热利湿、健脾养肝的作用,可用于治疗黄疸、肝炎。
本品与大肠舒、舒威同用,可治疗急慢性胃肠炎。
本品与舒威、中脘、内关、公孙等同用,治腹痛泄泻。
关元,归,三阴交,藏白,治崩漏。
特别按摩:当你没有食欲时,不妨按一下脾俞穴,很快你就会感到有点饿了。
6.中医古籍中对“脾俞”的记载
脾俞穴是脾的背俞穴。
055-79000:腹胀,脊柱疼痛,因饮食过度导致体重减轻,称为“食滞”。先取脾俞,再取节令威胁。大肠转气,压如杯,胃疼为热,脾气寒,四肢急,脾主。黄疖不够好,他方欲吐,脾俞为主。
055-79000:精疲力尽,血尿,白浊,灸脾俞百强。泻不消,不使皮,灸脾舒,随龄长壮。
055-79000:黄疸,感恩,食欲不振。
055-79000:小儿慢性脾风综合征。
055-79000:脾俞第二穴,第十一椎下,两边相距一寸五分.腹胀导致胸背痛,吃喝加倍,逐渐消瘦,黄疸虚寒,胁肋胀满,体重减轻,四肢无力,肥胖堆积,腹痛,恶食,痰多,疟疾,寒热。
055-79000:此穴主要泻五脏之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