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灸后常见的23种排病反应,你必须要知道的艾灸后的排病反应
艾灸后常见的23种排病反应,你必须要知道的艾灸后的排病反应
决定艾灸治病反应的几个因素
什么是驱邪反应:当人体遇到冷空气入侵皮毛时,人体会打喷嚏,这是肺气的驱邪反应;如果.
艾灸引发的病症反应2021-01-28阅读:12033链接:艾灸引发的病症反应(1)
链接:艾灸反应的症状(2)
18.头晕和腹胀
下焦经络不通,艾灸补充的气血都在脑中,原有的胆经不通,导致头晕头痛。
应对方法:
刮伤脊椎、肩膀、脖子和手臂。
在原有的穴位:胆经、合谷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涌泉、太冲、太溪、内庭、行间、松弛处增加了艾灸。
9.腹泻
这是有肝胆、胆囊炎、肠炎、肠胃问题、体质差的人的典型表现,也是一种排毒现象。
说明体内有寒湿。艾灸后,阳气上升。当身体运行时,
胃肠功能开始恢复,肠道蠕动增加,寒邪转走,排出体外。
中医认为寒湿包括外感寒湿和内生寒湿。
外感寒湿:外感寒湿邪,阻滞气血运行。
内生寒湿:寒湿内陷,损脾阳,或脾肾阳虚,寒湿内停。
外感寒湿表现为关节、筋骨疼痛。
内源性寒湿表现为恶寒,四肢冰冷,腹痛腹泻,或水肿。
内寒湿:痰湿夹寒。内源性寒湿多因脏腑阳虚,尤其是脾肾阳虚引起的内湿。
表湿应祛邪,里湿应温煦脏腑之阳。
应对方法:
艾灸后不觉得累,也没什么异常:
说明艾灸真的很管用,效果很好。多喝温水,多排几次就好了。
如果继续艾灸,脏腑内的浊气排出体外,症状消失,身体慢慢恢复。
20、发烧。
很多人艾灸后也会发烧。
发热是全身的综合反应,多在自愈功能充分发挥后出现。
它意味着旺盛的气血和体力,而不是感染或炎症。
发烧一般是高热,体温39-40度。
它持续大约一个星期。
少数低烧者体温37.5-38度,反应持续十天甚至一两个月。
应对方法:
如遇发热反应,可用酒精擦身等物理方法降温,也可用刮脊椎骨至背部等方法缓解。
这是邪气的一条出路。不要用药物降温。同时可以用糖和生理盐水进行补液,防止脱水。
21.艾灸后,经络疼痛,关节疼痛,全身疼痛,身体上各种疼痛。
痛的部分说明这部分有淤积,堵塞严重。
艾灸后血液循环增强,如果经络不通,会有轻微的疼痛或跳动。
此外,一般风寒、血瘀、气血两虚的患者,
艾灸后最容易出现通经痛、跳痛、经络痛、关节痛等症状。
这说明经络中的阳气已经得到了补充,邪气正在被驱除。
一些妇女患有盆腔炎、子宫错位、子宫肌瘤、子宫内膜异位症,
宫颈炎、阴道炎等。会引起腹痛、腹胀和极度不适。
原则:
随着艾灸后血液循环的增强,硬化、萎缩、堵塞的毛细血管开始恢复弹性,后推前堵,
会牵拉周围组织,会反映疼痛,有的人反应强烈,有的人反应微弱。
应对方法:
放松,继续艾灸。
如果要缓解疼痛,就要在疼痛的地方加强艾灸,促进外邪排出,疼痛就会逐渐缓解。
22.髋骨、颈椎和腰椎疼痛、刺痛,
痛苦没有固定的地方,流浪的痛苦
这是关节炎、风湿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股骨头炎症的表现。我越痛苦
23、腰酸冷(肾脏有酸胀感),尿量增多。
内寒湿,肾功能差,肾气不足,阳虚。
应对方法:
加大量艾灸放松。
24.胃痛并发呕吐、腹胀、过度排气、恶心反胃。
这是胃病、胃炎、胃溃疡或者肝功能不好的反映。
应对方法:
继续艾灸,放松。
25、胀气、腹胀
脾胃不和,就会有胀气。调理时症状加重是正常的,3-5次后会好转。
应对方法:
继续艾灸,放松。
26.疼痛、疲劳和嗜睡(白天嗜睡)
血液循环不畅,气血不足。
艾灸后血液循环加快,所以体质较弱的人,前两三次会很虚弱,很困。
应对方法:
继续艾灸,放松。
27、眼屎多,眼睛红肿,眼睛酸痛。
这是肝气疏泄后从目中排出,受阻于目中的邪气向外排出的反应。
(但必须排除近期是否经常熬夜,睡眠不足,容易上火。因为晚上睡眠不足,生气也会导致牙龈多,眼睛红肿,眼睛酸痛)。
应对方法:
喝温水,不要喝菊花茶等清凉饮料,否则会影响艾灸效果。
刮伤脊椎骨、肩膀和脖子。
艾灸是泡脚后进行的,眼睛红肿部位不进行艾灸。
在原有的穴位:合谷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涌泉、太冲、太溪、内庭、行间、松弛处增加了艾灸。
28、便血
这是肠息肉、肠炎、痔疮患者的反映。在灸法活血化瘀的过程中,
各部位瘀血分解后排出体外的原组织的反映。
应对方法:
放松,继续艾灸。